
公立醫院改革面對醫改難點,“健康紅包”如何送到每個百姓手中?這成為未來醫療領域深化改革的關鍵所在。
公立醫院改革是醫改的“硬骨頭”。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協調推進醫療價格、人事薪酬、藥品流通、醫保支付改革,提高醫療衛生質量,下大力氣解決群眾看病就醫難題。
改革舉措迅速鋪開。日前,已有30個省份的68個城市全面啟動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試點。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王賀勝說,將逐步健全績效考核制度,做到多勞多得、優績優酬,嚴禁將醫務人員的收入與藥品、耗材、檢查等業務收入掛鉤,科學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
對于公立醫院改革,中華醫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饒克勤認為,改革的目的是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這一制度的核心是政府宏觀治理、醫院法人治理和醫院內部管理三方面機制。必須多部門聯動,改革才能實現突破。
實現全民健康覆蓋,就要求基層醫療服務可及性更加均衡。對此,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全科醫生隊伍建設,推進分級診療。
與此同時,通過開展家庭醫生團隊簽約服務、增加基層藥品種類、推行長處方和延伸處方等措施,“小病基層首診、康復回社區”的合理就醫秩序正在逐漸形成。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和縣域內就診率進一步提升。
壯大全科醫生隊伍、推進分級診療,人才問題是一大掣肘。如何讓更多高素質的醫療人才下沉基層、扎根基層,是改革的關鍵。
社會辦醫要用“強心劑”
近年來,中國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法規,推進社會資本辦醫發展。從2015年起,民營醫院數量已超過公立醫院,并連年攀升。但在診療量上,卻遠遠不及公立醫院。數據顯示,民營醫院的患者數僅占總數的16%,“多而不強”的現狀始終沒有得到解決。
對此,相關部門通過諸多措施,為社會辦醫“松綁”。今年年初,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上海浦東新區試點取消社會辦醫乙類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許可證核發等審批,并對社會辦營利性醫療機構床位數逐步實行自主決定。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行業動態、新聞資訊、政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