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一般的服務機器人不同,醫療機器人能夠在狹小的空間中進行高精度、高強度、長時間的醫療服務,臨床適應性強,可有效降低手術難度和術后損耗,極具市場競爭力。截止2016年1月,全球醫療機器人行業每年營收達到74.7億美元,預計未來5年年復合增長率能穩定在15.4%,至2020年,全球醫療機器人規模有望達到114億美金。
醫療器械未來的最終方向一定是智能化,而研發的不斷投入也會朝著這一方向前進,醫療機器人變醫療器械智能化最終的方向,其占醫療器械市場的占比將越來越大。目前,醫療機器人的各類產品中手術機器人占比最高,在60%以上,是醫療機器人中體量最大的機器人。其次為微創放射性手術系統,約占20%。急救機器人、外骨骼機器人、輔助康復機器人、非醫療醫院機器人等占比均較小。
醫療機器人成為資本市場關注的熱點。從市場結構看,手術機器人的市場份額最大。根據中國區供應商的統計,從2006年第一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落戶國內至今,截至2015年12月,分布在全國各地的數幾十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在2014年共完成手術11445例,歷年總計完成手術22917例。廣東省機器人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員吳新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國產的手術機器人,無論是生產工藝還是關鍵零部件的采購,門檻都將更低,價格將會只有進口機器人的三分之一,并且有望在3-5年后登陸市場。
而康復機器人作為醫療機器人的一個重要分支,已經成為了國際機器人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近年來,人口老齡化增加了致殘幾率和殘疾人的數量,殘疾人年齡結構呈倒金字塔型,年齡越大,比重越高。傳統的人工或簡單的醫療設備已經不能滿足患者的康復需求,這也使得人們對于四肢康復設備如康復機器人的需求增大。未來我國康復市場規模達百億,成長空間巨大。未來幾年在人口老齡化產業增長速度將超過整體醫用機器人市場的增長速度。預測康復機器人市場將從2015年的4300萬美元增長至2020年的18億美元。
當前,在市場前景與人口老齡化需求的驅動下,我國各企業越來越意識到醫療機器人研發的重要性,在醫療機器人創業大軍中,也隱隱涌現了一批行業佼佼者。
璟和技創
由前璟集團和章和電氣合資成立的公司,推出的Flexbot多體位智能康復機器人系統針對腦卒中、顱腦損傷、脊髓損傷等患者輔助康復。Flexbot為患者提供了一個下肢康復訓練的工作站,能準確模擬正常人的步態,應用于下肢康復訓練,提高下肢步行功能訓練的康復效果。
安陽神方
安陽神方康復機器人有限公司研發的上肢康復機器人正式通過醫療器械市場準入審查,是國內康復機器人行業首家應用于臨床、取得醫療器械注冊證的產品。它的上市將打破國內上肢康復機器人依賴進口產品的局面。
金明精機
金明精機與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成立聯合研究中心,開展對神經康復機器人的研究。與國外同類技術相比,清華大學季林紅團隊研制的神經康復機器人已具備國際領先水平,尤其在將反饋控制技術應用于臨床的訓練模式以及對緩解痙攣等康復治療等技術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