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新聞網發布了一則信息。
文章表示:從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到優化人口發展戰略,再到深化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創新醫防協同、醫防融合機制,健全公共衛生體系,出現在報告中的“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改革舉措覆蓋醫療衛生各方面頂層設計。
其中,最受關注的是“促進醫保、醫療、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它與每個人、每個家庭的醫療支出和健康服務密切相關,其核心還是要讓所有民眾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
去年年底,醫保目錄藥品談判現場,經過八輪砍價,治療罕見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癥的靶向藥——諾西那生鈉注射液從一針70萬元降價到3.3萬元,讓人印象深刻。
民眾對中國國家醫保局談判代表張勁妮“靈魂砍價”的贊許,背后是對醫療改革的呼喚。但民眾對破解“看病難、看病貴”還有更高期待。
“要增強民眾醫療獲得感,除了大家看到的‘靈魂砍價’,更多的是要普惠,比如讓高血壓等慢病在社區就得到控制,在農村也能建立起腦卒中等突發疾病的應急響應網絡。”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傅華表示,現在醫保基本實現了全覆蓋,健康服務體系改革的下一步就是縮小城鄉差距,提高保障水平,這也是應對老齡化的重要舉措。
因此可以看到,“提高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發展壯大醫療衛生隊伍,把工作重點放在農村和社區”“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也被寫入報告中。
這些改革相互交織,彼此影響,牽一發而動全身,還要蹄疾步穩推進。
不過這也更加說明了,基層醫療改革依舊是下一步的核心重點之一,從“保基本”到全面提升診療服務能力,一場新的變革已然開啟。
但事實上,今年初就有信號傳出。
中央發文:
1.6萬家縣醫院迎來巨變!
今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提出,到2025年,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縣城短板弱項進一步補齊補強。在醫療衛生體系方面,意見指出了五大重點發展方向。
①推進縣級醫院(含中醫院)提標改造,提高傳染病檢測診治和重癥監護救治能力,依托縣級醫院建設縣級急救中心。
②推進縣級疾控中心建設,配齊疾病監測預警、實驗室檢測、現場處置等設備。
③完善縣級婦幼保健機構設施設備。
④支持縣域人口達到一定規模的縣完善縣級醫院,推動達到三級醫院設施條件和服務能力。
⑤建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地級及以上城市三甲醫院對薄弱縣級醫院的幫扶機制。
近年來,由于分級診療、縣級醫共體等政策的推動,縣域醫院數量不斷增加。截至2020年底,我國縣級醫院有1.68萬所,這個量已經占到了全國醫院總量的47%。
可以說,縣級醫院已占據我國醫療資源的半壁江山。但是,在新冠疫情沖擊下,國內基層醫療機構短板凸顯,因此縣級醫院建設必將成為國家主要提升的關鍵領域。
此前,國家衛健委、鄉村振興局、中央軍委等多部門還聯合下發了《關于印發“十四五”時期三級醫院對口幫扶縣級醫院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通過三級醫院對口幫扶,引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持續推動縣級醫院綜合能力提升。
4月份,國家衛健委公布了首批納入“千縣工程”的1233家縣醫院名單,明確到2025年,全國至少1000家縣醫院達到三級醫院醫療服務水平。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國家衛健委等多次提及推動縣醫院“升級”,多方政策交相呼應,這意味著未來三年,全國各地基層醫療衛生領域必將迎來一場蝶變。
縣醫院升級+貼息貸款
新一輪設備“配置潮”掀起
與此同時,上個月,國家還出臺1.7萬億中央貼息貸款,其中2000億流入醫療設備更新。
政策下達后,不少省份提出,將以縣級醫院為重點,貸款資金將主要被用于醫療設備的更新換代,以達到二級甲等醫院設備配置標準,原則上可按一個縣級醫院1億元的規模考慮。
近期,業內還流出一份文件,文件指出央行對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項目重點審核條件,包括優先審核和支持符合采購國產自主品牌設備。
毫無疑問,基層醫療機構“升級”疊加貼息貸款,將持續利好所有醫療器械企業,尤其是國產品牌。
來源:醫療器械經銷商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