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會上,四川省衛計委副主任杜波做了如下相關情況介紹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四川省委、省政府把建設“健康四川”和維護群眾健康作為重大目標,在全面完成國家各項醫改任務的基礎上,以分級診療、人才強衛和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為抓手,先行先試,突出重點,著力構建合理醫療服務模式,著力推動醫療人力資源均等化配置,著力提升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和效率,取得了積極進展。
一、全省全域實施分級診療制度
為了解決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看病亂”的問題,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服好務,2014年8月,省衛生計生委等6部門印發了《關于建立完善分級診療制度的意見》,先后出臺了21個配套文件,通過多措并舉提升基層“首診率”、加強監管推進大醫院“減量提質”、創新醫保制度阻止“舍近求遠、越級就診”、構建“醫療作戰區”規范雙向轉診和嚴格考評助推制度落實等舉措,全省醫療服務出現了四個可喜變化:一是城市大醫院“看病難”開始緩解。省市級大型醫療機構門(急)診量較分級診療實施前同比降低了8個百分點,出院人次增長幅度降低了7.88個百分點。二是基層“守門人”作用逐漸恢復。全省縣域內就診率已達到87.72%。三是醫療費用過快上漲得到遏制。省市大型醫院門診次均費用、縣級醫療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住院次均費用上漲趨勢出現了逆轉,分別下降0.17%、0.78%、4.74%。四是新農合醫保基金運行安全穩定。新農合住院實際補償比提高0.5個百分點,達到63.5%。
下一步,我省將進一步健全分級診療的制度體系,以糖尿病、高血壓和結核病等慢性病為突破口,出臺慢性病分級診療試點指導意見。完善全省“醫療作戰區”制度,探索完善醫療聯合體利益分配機制,促進醫療聯合體資源流動。推動醫保支付制度改革,建立以按病種付費為主,按人頭付費、按服務單元付費等復合型付費方式。強化分級診療政策宣傳,引導群眾就近、優先選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診。
二、大力實施人才強衛工程
能否在家門口看好病,主要取決于基層醫療衛生人員的水平和數量。我們堅持“政府主導、部門落實、行業推動”的工作模式。一是政府主導。省政府出臺《激勵引導教育衛生人才服務基層的實施意見》和《加強衛生計生隊伍建設的意見》,4年內兩次召開全省衛生計生人才工作會議。二是部門落實。有關部門制訂落實了相關配套措施,如:人社、財政等部門優化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金計提辦法;完善了職稱晉升辦法,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晉升實行“雙軌制”。三是行業推動。衛生計生行業進一步加強城鄉醫院對口支援管理和醫務人員培訓力度。全省累計下派醫務人員1.9萬余人,診治群眾585萬人次。開展了新技術、新項目2000多個,手術帶教3.9萬臺,有110人擔任了受援單位的院長。全省建成住院醫師規培基地61個,累計招生2.1萬余人。加強全科醫生隊伍建設,累計培養1.7萬余人。
下一步,我們將緊扣“三個三”的工作重點,推動衛生人才隊伍的建設。一是促進“三個就業”。促進更多醫學畢業生就業,大力推進醫師依法依規多點執業,啟動“銀發引智計劃”,積極引導已退休的學科帶頭人、業務骨干到民營醫院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再就業。二是強化“三個培訓”。強化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和崗位培訓。三是推動“三個提升”。深化編制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升系統內執業人員待遇的公平性。大力推進鄉村衛生計生人員一體化,提升基層衛生計生人員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強化城鄉醫院對口支援和醫師下基層服務,提升優質醫療衛生資源服務基層的效益性。
三、縱深開展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
醫療衛生事業需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借“互聯網+”的東風,我們順勢而為,主要是“搭建一個平臺,成立兩個中心,構建三項制度”。一個平臺就是在全國率先建成“健康四川”便民服務云平臺,接入350家醫院,導入7000萬份健康檔案、4000萬份新農合檔案,每月提供90余萬個號源。兩個中心就是建立了四川省互聯網醫療管理指導中心,設立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和省人民醫院兩家省級互聯網醫療中心。三項制度就是建立了備案制度、CA認證制度和患者實名預約及就診記錄保存制度。去年9月以來,全省網上預約掛號495.3萬人次,線上支付179.6萬人次,檢查檢驗結果查詢334.7萬人次,遠程會診、影像和心電診斷82.7萬人次,慢性病管理服務13.2萬人次。
下一步,我省將重點抓好三項工作。一是加快推進“三醫”綜合監管平臺建設。對醫療機構、醫務人員、醫療行為進行精準監管。二是加快推進居民健康卡普及應用。按照國務院關于2020年普及居民健康卡的統一部署,在已發1000多萬張居民健康卡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發卡力度,推進省內就醫“一卡通”。三是加快推進大數據分析利用。強化健康醫療大數據關鍵技術研究,制訂行業標準與規范。推動省級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和云平臺建設。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認真貫徹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精神,結合省情,大膽探索,為深化醫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