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底,通過國家組織和省級聯盟采購的高值醫用耗材品種達到5個以上;
種植牙地方集采聯盟,有望在今年上半年推出;
價格回歸合理,集采不追求“最低價”,堅決反對跑步競價;
必須確保回款......
2月11日上午10點,國新辦召開了《深化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改革進展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國家醫療保障局副局長陳金甫先生介紹了深化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改革進展的最新情況。
一同出席今天政策例行吹風會的還有: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負責人周健先生,國家衛生健康委藥政司負責人王雪濤先生,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監督管理司負責人李茂忠先生。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本次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又釋放了哪些耗材集采重要信號!
一、2022年底,耗材集采品種達5個以上
本次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國家醫保局副局長陳金甫介紹,集中帶量采購改革已進入常態化、制度化新階段,現已實現冠脈球囊、人工晶體兩個品種省份全覆蓋。
下一步,將重點聚焦骨科耗材、藥物球囊、種植牙等品種,力爭到2022年底,通過國家組織和省級聯盟采購,實現平均每個省覆蓋高值耗材品種達到5個以上。
二、集采將成為公立醫院采購基本模式
陳金甫表示,下一步,國家醫保局將常態化制度化開展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使集采成為公立醫療機構采購的基本模式。
同時,通過不斷完善措施,特別是將供應、質量、信用等相關因素納入集采規則,從體制機制上凈化醫藥流通的生態環境,也就是根治帶金銷售,凈化行業生態,從而激勵企業通過規范競爭,促進流通行業的整治。
三、上半年推出種植牙地方聯盟集采改革
針對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重點強調的骨科耗材、藥物球囊、種植牙等高值醫用耗材,國家醫保局也給出了具體時間表。
骨科耗材的集采工作已于2021年開展,主要集中于人工髖關節和膝關節,同年,河南聯盟開展了創傷類骨科耗材的招采工作,今年進一步延伸到脊柱類耗材。
骨科臨床的耗材需求很大,但是標準不一,尤其是產品組成非常復雜,所以如何按照臨床醫療的需要來形成采購產品組,涉及很多技術環節,現在已經在研究,爭取上半年有一套初步方案,條件成熟的情況下,今年能夠順利進行開標。
藥物球囊是心內科重要耗材。集采之后,心臟支架使用量上升,與此同時,在一段時期內,藥物球囊的使用量也大幅度上升,陳金甫說:“因為藥物球囊沒有納入集采,有降價空間。去年,在江蘇等一些地方開展了藥物球囊的集采,今年要擴到全國,堵住虛高的空間。”
種植牙方面,陳金甫坦言:“這一塊大家爭議很大,詬病很多。”目前來看,種植牙是一種重要的缺牙修復治療方式,社會需求很大。
針對種植牙的集采工作,陳金甫表示:“先從地方探索開始,去年年初已開始部署,由四川組織省際聯盟,研究種植牙集采規程,現在方案基本成熟,也廣泛聽取了臨床、企業和各地意見,準備今年上半年能夠推出一個地方集采的聯盟改革,實際上也是在國家主導下,在牙科種植領域探索的一種集采方式”。
毫無疑問,備受爭議的種植牙集采,真的要來了!
四、品種擴圍,省際聯盟是主流趨勢
另外,有記者提問:目前地方聯盟集采越來越多,請問該如何評價這類聯盟的意義?地方聯盟集采品種未來是否都會納入國家集采?
對此,國家醫保局表示:省際聯盟招采品種增多是必然趨勢和主流趨勢。實際上國家組織集采,就是地方聯盟集采。
“公立醫療機構集中招標采購在哪個層級呢?原來在地級,后來到了縣,為了減少流通環節、各地開花、規則不一,尤其還有一些不正當的利益輸送。”陳金甫稱,在國家組織集采之前,衛健委等部門已經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優化規則、構建集中采購的平臺,已經形成了省級集采的模式,把一個省的公立醫療機構的招標采購集中到省級平臺。
這樣有幾個好處,統一規則、集中采購量、減輕企業的負擔,所以省級聯盟是集中采購的主體。在這個基礎上,對一些大品種、對一些探索集中帶量采購改革比較困難的領域,采取了國家組織省級聯盟的形式。這個招標叫做“國家組織、聯盟采購、平臺操作”。
聯盟招采是一個主體,就是省級聯盟。國家代表全國省級聯盟,組織對某些品種開展采購,藥品由上海藥事所進行操作,耗材由天津醫藥采購中心進行操作,實際上聯盟主體還是省。
國家不可能把所有的品種都招齊,還是要服務臨床。“因為公立醫療機構采購的品種是非常復雜的,這時如果醫院全部去采購,那原來的漏洞,流通環節的弊端就很多。所以,還是要大量通過省一級聯盟去招采,甚至有一些還需要有第三方招采,比如小耗材,包括醫院也有一些采購,所以這種制度模式還是要服務于、有利于醫療機構的運作和臨床服務。”陳金甫稱,現在的主體格局是國家組織、省際聯盟的招采,這兩個格局是不變的。
對于省際聯盟的招采品種越來越多的情況,陳金甫表示,這是個必然趨勢,也是主流趨勢。
這些將來會不會納入到國家集采?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比如說省際的局部招采探索成功,有可能其他省協同跟進,如果是達到了選優的目的,價格合理、臨床滿足了需要,不一定要國家組織集采了。如果省際聯盟探索了,但是競爭格局不充分,品種還不是很多,總量還不是很大,在探索機制成功的基礎上,國家醫保局推進國家組織集采,使這種改革制度的效應迅速受益于全國,服務于臨床。
“這個時候,有一個上下之間的聯動。比如胰島素集采,前年在武漢進行了探索,根據探索的成功經驗,迅速組織國家層面來集采,這就是一個雙向之間在制度上的協同。”陳金甫稱。
五、不追求最低價,堅決反對跑步競價
國家醫保局副局長陳金甫介紹,集采是個大的制度創新,系統集成的改革。這種改革不是單一目標的事情,它是多元目標動態平衡的事情。既要有系統集成、規則嚴格、科學公正的“冰墩墩”,也要有多元目標動態平衡、多方受益、促進未來發展的“雪容融”。
第一,在制度層面,國務院文件已經說得很清楚,必須堅持帶量采購,要保證質量,促進創新驅動,穩定供應,確保臨床使用。圍繞著這幾個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制度性的配套政策,包括醫保預付、節余獎勵、配送保障以及結算的一系列流程。
下一步,我們要加強平臺建設,讓它服務于市場,服務于醫療機構,服務于企業,進行專業化的平臺操作。這些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不能背離,尤其是帶量采購是制度的核心。如果“跟價不跟量”,企業就不能以量搏價,就不可能實行有效的成本核算,還要去跑醫院,增加了運營成本,也留下了尋利的空間。
第二,在規則層面,就是服務于制度層面,針對特定的品種以及競爭格局來設置競價規則。比如競價規則、帶量比例、協議期是多少。帶量中間,誰來報量、誰來選量,這些都要針對品種進行精細化設計。對于競爭比較充分的品種,比如化學藥這一塊,基本上協議采購量就達到80%以上,協議采購量越大,就說明我們中標產品的市場覆蓋率越高,群眾受益面越大。同時,要根據市場供應情況適度競爭。
大家知道,最早“4+7”試點是只選1家,最低價中標,這樣競爭非常慘烈,供應這一塊就沒有替補,臨床選擇余地小。到了第二批、第三批逐步優化,放寬競爭格局,平衡使用和供給,適當保持競爭率,這樣能夠使價格達到合理回歸。
我們不追求最低價,也堅決反對跑步競價,這樣就達不到多元動態目標平衡了。我們不是特別錨定國際最低價,因為中國正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我們中國人也可以吃上好藥,醫保金也能負擔起這種價格合理的藥品。所以這個競爭規則的設計,實際上有它價格合理調整的機制,怎么使市場發現價值,讓企業公平競價更加合理。
當然,針對特殊的品種,比如胰島素在臨床替代方面,某種情況下還處于初級階段,還不是很成熟,尤其是后續的維護,臨床這一塊還是有很大爭議,現實的格局又不平衡,基本上被幾家供應商占據,所以在胰島素的競價規則中間,實際上我們第一關心的是臨床替代,第二關心的是產能。
我們聯采辦到每一家企業看它的車間,如果你獲得了一定的市場份額以后,后續供應時產能跟不上,影響的就是臨床。所以在競價規則上,要使各個主流產品和新產品都能夠及時進入,有競爭的一席之地,同時產能也有穩定供應。
六、必須確保回款
最后,關于所有企業都關心的“回款”問題,陳金甫也表示必須確保回款。
為了解決醫療機構資金緊張問題,醫保基金預付30%,國家醫保局也在探索,招采平臺上跟配送企業和供應企業直接結算,讓平臺服務于企業,減少運營成本,這就是政策性的安排。
我們也允許一些地方進一步擴大醫保墊付藥款的份額,同時在競價規則里面,越來越對醫療機構還款作出了嚴格要求,而且我們也開發軟件系統,來監督藥品回款的進程。
陳金甫表示:醫藥行業特別是耗材領域,貨款的積壓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藥品半年以上、耗材一年以上未回款的占很大比例,集采后它的回款得到有力保證。